古代中國雕塑的實物遺存不可謂之不豐富,在如此多的雕塑藝術品種中關于石獅子的雕塑數量也十分龐大,整個獅子雕塑形象的發展在中國歷史中也有其清晰脈絡,獅子雕塑的出現可以看做是中國文化博采眾長的具體體現,而石雕獅子雕塑形象的發展同樣反映了古代工匠們對雕塑作品不斷深化與完善的過程。
石獅子形象及其雕塑藝術的出現
西漢時期就出現有關石獅子的記載
漢武帝時期,經歷文、景二帝的統治(文景之治),國家逐漸繁榮,國庫豐盈,在這種物質基礎得到重大保障的前提下此時武帝開始對外擴張可以說是水到渠成。而這種對外擴充的前提是文化與通信的交流,此時“絲綢之路”的開通也就成了這種對外交往的必要前提,在時候就有了石獅子的記載了。
西漢時期的司馬遷所著《史記》中并沒有關于獅子的傳入的記載,就目前所知,早有關石雕獅子傳入中國的記錄是東漢班固撰寫的《漢書·西域傳》。⑤“絲綢之路”的開通(鑿空)初期中國還沒有真正的引進獅子,但是隨著西域文化的不斷東傳,終獅子這一物種作為一種文化因素還是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
就目前考古發現來看,兩漢時期墓碑、皇宮兩側的石獸有獅、虎、馬、羊等。獅、虎類動物多附雙翼,東漢時稱天祿、辟邪。針對西漢雕塑來說,雕的手法表現,考古發現來看,其中具代表性的莫屬霍去病墓前“馬踏匈奴”常常采用淺浮石雕。
據目前博望侯張賽墓前也有兩只似虎似獅的石雕獅子。兩座雕像損毀程度具較大,目前來看只剩軀干部分頭和四肢皆不存,但仍可看出西漢時期陵墓動物雕塑的特點:石雕體積龐大,形象生動,運用淺浮雕手法表現細節,以靜態的石雕表現動物的動態之美。
東漢時期的石雕獅子
東漢時期帝王陵墓建筑中的石雕己無從尋覓,但是在東漢貴族豪強墓葬中至今仍保存有石雕作品。目前經發掘出土的東漢貴族墓葬中的石獅主要有:山東嘉祥武氏祠石獅、四川雅安高頤墓石獅、四川蘆山楊君墓石獅一對、河南南陽宗資墓石獅、陜西咸陽沈家村出土石獅、洛陽孫旗屯出土石獅(一對)等。
山東嘉祥武氏祠是東漢時期的貴族家墓,石獅位于武氏祠石網前,左右各一,石網西網上銘文明確記載了武氏祠所造年代(東漢桓帝建和元年左右,即公元武始公,弟綏宗、景興、開明使石工孟孚、李丁卯造此網,直錢十五萬,孫宗作師子,直錢四萬”。由此文可見石網明確記載了石網及石雕獅子石刻匠人名以及石刻建造的價值,這對石獅也是目前發現早的有明確記載的獅子雕塑。
此對石獅子呈立式,長約1. 6米,眼睛外鼓,張口,頭部頸部有震毛,腹部有石柱,應為整個雕塑的支撐,四肢較短,呈走姿。 高頤墓石獅為一對,圖中石獅高1. 1米,長1. 9米,由一塊整石雕刻而成。
高頤墓現除有石獅,還有石網、石碑等,由石碑上文字可看出此墓建造于東漢獻帝建安十四年(209)。墓葬與建筑為一體,所以此對獅子也應建于同時。此石獅并非完全寫實風格,肩部生翼,張口,頸短而粗,前肢較后肢短,軀干呈扁S形,走姿。
兩漢時期石雕獅子造型小結
兩漢時期除以上兩處石雕獅子之外,東漢南陽汝南太守宗資墓前的兩尊石獸也別具風格,應為獅子雕塑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據《后漢書·中山簡王焉傳》記載:“今鄧州南陽縣北有宗資碑,旁有兩石獸,鐫其膊一曰天祿、一曰辟邪。”之后人們常將綜合了幾種猛獸的特點生有雙翅的異獸命名為“獅子”(師子),“天祿”(天鹿)、“辟邪”、“石雕麒麟”。①東漢時期獅子皆以神獸的形象出現,而究其原因恐怕是獅子剛剛傳入中國,僅僅作為貢品作為上層皇家貴族馴養的“珍奇異獸”下層工匠與普通百姓無緣得見,但是又有對其進行雕塑創造的需求故而只能在口口相傳的描述中尋求獅子形象的塑造。
兩漢時期是中國出現石獅子藝術形象的初始階段,并且在此時將獅子的藝術形象運用于雕刻藝術的先河,由此之后,中國的獅子雕塑藝術越來越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