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一般都有石獅子雕刻,我們以撐拱古建筑為例子,看看撐拱古建筑的獅子形象,晴川閣是武漢唯一一處臨江的古建筑,山門就有一對明代石雕獅子撐拱,其獨特的造型、精細的雕刻,常常引得觀眾駐足觀看,嘖嘖稱奇。
撐拱,是檐柱上方托住橫梁的“替木”,起到穩固建筑屋架,加大屋頂出檐的作用。撐拱上的雕工,難度大,它不僅雕刻部位深,而且層次豐富,能體現匠人的水準。獅子是撐拱中常見的形象,因“獅”與“事”諧音,表達了人們事事平安的意愿。中國歷代的能工巧匠們曾塑造過千姿百態、適用于不同場合不同功用的“獅子”形象,人們在“獅子”身上寄托了“驅魔避邪、子孫昌盛”的美好愿望。獅子威風凜凜,威猛霸氣,鎮魔驅煞,祈佑生財,象征著一種富貴吉祥和神圣不可侵犯的氣勢。晴川閣這對以花梨木雕就的獅子撐拱,形象為倒立的獅形,采用透雕的方法雕刻,極具立體感,其造型、神態無不體現明代的風格特征。
明代的雕刻,工藝發達,石雕技藝達到高峰,所以這對獅子取材講究,線條流暢,造型生動,圖案細致,有較高的藝術價值。由于雕刻獅子的石雕材料經過自然風華,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保護,因此得以完整地保存下來。
其實,獅子本不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動物,而是由國外引入的。相傳在1900多年前的漢章帝時期,安息國(今伊朗)國王派使者前來中國時,把獅子作為禮物獻給皇帝,獅子才成為人們喜愛的動物,后來隨著佛教的傳入,獅子成為一種賦予了神力的動物,和石雕麒麟一起成為中國的靈獸。
將獅子雕刻成圖像始于東漢,自此,獅子形象開始出現在中國傳統雕刻藝術中并大放異彩。以后,隨著人們對獅子越來越多的接觸與了解,在許多藝術創作中,人們以豐富的想象力,將獅子變成具有浪漫色彩的神奇動物,也自然運用到建筑的裝飾里了。于是,在宮殿、園林、寺廟、牌樓、梁架、撐拱等都有用獅子作裝飾,獅子成為古建筑中常用的裝飾內容。
石雕獅子的擺放也是有講究的,總體來說,都是一雄一雌,成雙成對。通常情況下是雄獅放在左邊,一般都是雕成腳蹬繡球的形象;雌獅則放在右邊,形象多為前爪撫摸幼獅,這已經成為了固定的模式,也符合了中國傳統男左女右的陰陽哲學。晴川閣的這對獅子撐拱也遵循了這種擺放模式,匠人們用螺紋作獅子的毛發,用圓弧作獅子的鼻眼,獅子的威嚴不見了,變得活潑可愛。仔細觀察這些獅子的面部,有的微張著嘴,有的閉著嘴,有的張嘴含笑,有的露出一段舌頭,這種微小的變化正是匠師們的才智創意所在。獅背上的鼠毛不再是披頭散發的自然狀態,而是被處理成渦卷狀,就好像佛頭上的卷髻一般,有很強的裝飾意味,具有一定的人性化特征,具備了威武與柔美并存的品格與氣質,給人一種挺拔健美、氣宇軒昂的美感。左邊的雄獅神態溫和,口銜飄帶,看不到一點兇猛的氣勢,完全被刻畫成一副“慈父”的樣子,三只小獅子圍繞在雄獅的身旁,下方的兩只小獅子嬉戲打鬧,為了“爭寵”還用爪子互相踢打對方,另一只幼獅則頑皮地爬到了雄獅的背上,并用一只小爪子揪住了“父親”的耳朵。右邊的雌獅面目慈祥,獅口微張,正在給兩只小獅子喂食,另一只憨態可掬的小獅則被擠到了一邊,可憐巴巴地仰視著雌獅,還有一只已經吃飽的小獅子爬到“母親”的背上在得意地吼叫。雄獅和雌獅頭頸微扭,脈脈含情地注視著對方,顯示出嫵媚可親的神態,具有很濃的人情氣息。這幅親昵的“天倫圖”,看了使人忍俊不禁。
我國的“獅子”文化悠久而深遠,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傳統。“獅子”這個文化載體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它的造型風格有所不同,其文化內涵也有所區別。縱觀歷史,在建筑裝飾中其形象主要以石雕、木雕、磚雕、銅鑄、鐵鑄等形式出現在陵墓神道上,宮殿、府邸、寺院、廟宇、祠堂中……它在建筑裝飾中的意義也在不斷地演進,由身份、權力發展到避邪、吉祥到護法、財富等,成為了不同時代的精神標志和人文視覺符號。獅子是百獸之王,被認為是一種威嚴吉祥的動物,早出現在陵墓神道上,起到避邪、守護的意思。明代以后,許多宮殿、府第、衙門前,甚至富貴人家的住宅,都設置獅子守門,后來就是在門枕、石門嵋、檐角、欄桿、撐拱等建筑部位,也雕刻上姿態各異的“獅子”,成為古代建筑中不可缺少的裝飾,具有威鎮四方、群獸懾服之意,以象征封建帝王之尊榮與權勢。在這些建筑裝飾中,“獅子”的造型不同,象征意義也有所不同。如雄獅蹄下踏球象征著寰宇的統一,是統治者權力的象征;雌獅撫小獅象征著子嗣的昌盛繁衍;雙獅之口呈45度對視狀,寓意快樂與和平。此外,獅子的頭上所刻之卷紋,以其數之多寡,顯示其主人地位之高低,以十三為高,即一品宮衙門前的石獅頭上刻有13個卷紋,稱為“十三太保”;一品官以下,每低一級,遞減一個卷紋;七品官以下其門前不放置獅子。可見,這也是封建等級制度的反映。另外,在一些園林建筑中也大量運用了“獅子”這個形象,比如山西晉中常家莊園靜園里的獅園,就別出心裁地運用“獅子”作為園林的主體,并把獅子的文化內涵同現實的環境和人為雕刻的環境很好地結合起來,在我國乃至世界園林建筑中皆極為少見,堪稱園林建筑中的范本。
石雕獅子與其它裝飾構建一樣,經歷了較長家所看到的各種形象。早期古建筑中的獅子形象與虎、辟邪、天祿、石雕麒麟等瑞獸近似。漢代獅子造型粗獷,拙重質樸,顯得矯健而充滿躍動之勢,其裝飾手法呈多樣性,以圓雕、浮雕及線、面、體相結合的手法雕鑿鼠毛、領須及身軀上的卷云紋、火焰紋等,體現出漢代擴張、強健的精神特征。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由于佛教的盛行,獅子的形象得到廣泛的宣揚,佛教故事中說,佛所坐為獅子座,佛的坐塌為獅子床,佛為人中獅子,獅子成為護法瑞獸,這個時期的獅子造型體形碩大,體態凝重,氣勢恢宏,裝飾華美,顯得神采飛揚,豪邁雄奇,表現出力量充沛而氣勢奪人。唐代獅子形象鮮明而強烈,體魄雄偉,氣勢非凡,寓寫實于裝飾,有很強的建筑感、重量感,對后世的獅子雕刻影響深遠。開元文土閻隨侯的《鎮座石獅子賦》,描述了一幅形神俱備的盛唐獅相:“威懾百城,寨帷見之而增懼。坐鎮千里,伏猛無勞于武張。有足不攫,若知其豢擾;有齒不噬,更表于循良。”事實證明,這種威而不怒的獅子,不僅豐富了盛唐氣象,而且提供了標準化的風格,成為后代獅子形象的規范。宋、元時期的獅子造型趨于寫實,雕工精細,線條流暢,技藝純熟,裝飾意趣更加濃厚,如獅子身上雕有項圈、鈴檔、緩帶等裝飾,呈現出圓渾俊美的風格。明清獅子構思精巧,刻畫細膩,動感較強,形態多變,裝飾華麗而繁褥,此時,傳統獅子形象已經上升成為一種民族文化符號,在民間文化中,獅子幾乎成為祥禽瑞獸的代名詞,獅子藝術從佛皂神殿走入普通百姓生活,為各民族大眾所喜聞樂見,太獅少獅、獅子滾繡球、獅童進門、耍獅子,還有流行于大江南北的獅子舞,兒童的獅頭帽、獅頭鞋等等,被廣泛運用到各種裝飾題材中,各類建筑裝飾中,門獅、門枕石、柱拙以及橋梁、欄桿、屋頂、影壁上無處不見獅子的形象。民國時期獅子雕刻風格基本是明清時期的延續。
偉大的中國工匠們以他們豐富的想象力和鬼斧神工般的巧妙雕琢,使巨大笨拙的物料變成充滿生命活力的血肉之軀。山林中的猛獸在經過細心雕琢之后變成人們喜愛的形象,并賦予它各種不同的性格和美好的寓意,表達出藝術的力量和人們智慧的結晶。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獅子裝飾伴隨著滄桑的巨變,目睹著朝代的興衰更迭,已經成為中國古建筑中不可缺少的一種裝飾物了。
版權屬于: 麒麟商城石雕咨詢作者:歐陽 (http://www.2wfjd54.cn/)
版權所有。轉載時必須以鏈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原始出處及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