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牌坊是古代官方的稱呼,老百姓俗稱它為石牌樓,是我國古代用于表彰、紀念裝飾、標識和導向的一種建筑物,而且又多建于宮苑、寺觀、陵墓、祠堂、衙署和街道路口、農村大門口等地方,再加上長期以來老百姓對“坊”、“樓”的概念不清,所以到后兩者成為一個互通的稱謂了。由于其自身功能的特殊性,千百年來,牌坊繁衍發展,不僅遍及祖國各地,而且還遠涉重洋,屹立于異國他鄉,被視為中華文化的一個典型標識。

農村村口大門石牌樓、石牌樓紀念功能
紀念功能是村口大門石牌樓、石牌樓在發展中產生的非本質性功能,是針對某些以大門的形式為特征的紀念性建筑而言。一般說來,我們將紀念視為一種社會化的記憶, 大門由于其位置意義的特殊性,比較容易成為社會化記憶的載體而具有紀念功能,紀念功能在大門的歷史發展中有一定的地位。

村石牌樓仁慈的神獸浮雕圖案-麒麟
石牌坊石牌樓雕刻麒麟是寓意吉祥太平。民間有麒麟送子之說,孔子出生的時候就出現過麒麟,麒麟是才俊的象征,它在石牌樓上設計不及龍、鳳、石獅子那么廣泛,不過名氣也不算小,也屬于四大吉祥神獸之一,在北京故宮里面也有好幾對麒麟。

石牌坊的指示符號解釋
相比強化了表意功能的紀念性農村牌坊,一些標志性牌坊的存在,完全是出于使用功能的需要。這類牌坊通過坊額的文字來標識街道、書院、廟宇、宮殿等地點。
這種牌坊作為一種指示符號,它的反映形式與內容間存在實際的因果聯系,用于識別環境,指示方向。例如,坐落于福建省建陽市童游鄉考亭村“考亭書院"牌坊,北京市東城區門內國子監街上的“成賢街”、“國子監”等4座街道牌坊。
吳氏節孝坊:兩柱單間三樓沖天式木結構青石牌坊,面寬5.95米,總高8.29米,占地面積平方米。東西朝向跨路而建,建于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為雙柱向外三面飾抱鼓靠背石,龍鳳榜刻“圣旨”二字,東、西面上枋板各刻“貞心矢日”“勁節凌風”四個大字,下枋板刻“旌表故儒洪奕樸妻吳氏節孝”字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