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目前的牌坊建造來看,立柱可以分為方型立柱和圓形立柱,不過龍紋雕刻的話通常還是以圓形立柱為主,整個立柱上會有飛天盤繞的龍紋圖案,整個牌坊的造型也都更為大氣。因為農村地區傳統建筑中的大部分石牌坊都是用透雕手法來塑造形體圖案,這就要求有一塊平整的石面,只有這樣在雕刻時才能達到線條流暢、形體準確、比例協調的效果。平雕即是將選擇的石料毛坯進行平整,以滿足下一步工藝的要求,這一步驟實質上對手法和眼法的要求很高。也是石牌坊柱子雕刻制作的關鍵。

農村牌坊的大小是根據村入口的道路面積寬度來定制的。一般來說,我們的新農村設計比較新穎。村口是大道,三門三樓比較常見。村門中間會有牌匾,可以標題。燙傷鍍金更顯眼。對聯字體也會雕刻在兩側的柱子上。這些可以自己定制,也可以根據村莊的文化定制。此外,大多數農村牌坊都是浮雕、雕刻和線條雕刻的結合。上面的小組也很講究,蘊含著深厚的風水。
頤和園內共有5座橋牌樓,其一是全北京的橋牌樓,位于蘇州街上的“小香洲”牌樓,我們長城石雕在對這座園林牌樓以后做重點研究;其二是位于北宮門入口蘇州橋之南的“慈福”牌樓;其三是位于諧趣園知魚橋東端的“知魚橋”石牌坊(也叫作石牌樓);另外兩座是位于荇橋兩端的“蔚翠”牌樓和“云巖”牌樓。

從裝飾設計題材來看,浙江村莊牌坊雕刻題材內涵豐富、涉及面廣,但歸納起來仍然是運用象征、諧音、比擬、雙關、借喻等手法,傳達其吉祥的含義和愿望,表達出樸素生命、生存的真實感受和內心世界,折射人們生活觀念和浪漫情懷,并籍以表達包括“福”、“祿”、“壽”、“喜”在內的吉祥的愿望和理想。

改里為坊是北魏以后的事。《魏書。世宗本紀》有“景明二年(501年)九月丁西,發畿內夫五萬人,筑京師三百二十三坊”的記載,說明此時已改稱坊;但到隋開皇(581-600年)中,京都諸坊又改稱里;再至唐武德七年(624年),又下令將邑中之里改稱為坊”。
現存的這些明代早期木構牌坊大多也集中在浙江中南部,特別是甌江流域。可以說,明初之時是牌坊從木結構到石結構牌坊的一個過渡時期,兼具兩者的特色,明清以后農村牌坊、景區大門牌樓基本都是石材制作的牌坊門頭。
廣東海南樣式的農村門頭牌坊圖片
另一種是水口石牌坊、石牌樓,主要建在村莊大門口。古人認為村莊入口處建石牌坊牌樓,能夠鎮水驅邪,保佑一方四季平安、風調雨順,也有希望通過建村門石牌坊來更好地營造一種只見吉祥、風生水起的意境,風水中的水是財富的象征,“在村口修建農村牌坊”可以過濾不好的氣息,修建村口石牌坊則表達了人們企盼一個地方能夠人財兩旺 、百業興隆的意愿。